« [转] 6千万火鸡人== 一个中国人眼里的法国(作者:翟华) | Main | 我想我会一直孤单 »

January 31, 2004

读“6千万火鸡人== 一个中国人眼里的法国”

Eric 给我看了这篇发表在hi-pda上署名翟华的文章:6千万火鸡人——一个中国人眼里的法国 。作者因为看了法国人Benoit Saint Girons在网上发表的《1,2 milliard de Martiens》(12亿火星人),觉得“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伯纳·圣-若弘写了“12亿火星人”,幽了国人一默。作为其译者,翟华责无旁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写它一篇“6千万火鸡人”,俗门俗路,依旧加个副标题==“一个中国人眼里的法国”。而且只谈鸡毛面包皮之类的琐事,决不谈国事。”

我饶有兴致地拜读了这篇大作,时而会心微笑,时而凝神静思。而无论如何,这篇文章显然是作者用心而就,汇聚了作者“在法国生活N年”来的点滴感受,堪称国人评论法兰西文化中的上乘佳作。

这篇文章共分十个部分,分别是
01.写在前面
02.火鸡类人
03.好色之徒
04.数字迷惑
05.餐桌缛节
06.面包渣滓
07.细中有粗
08.时空凝滞
09.法郎自大
10.结束物语

在法国学习生活工作了三载,对法国的一情一景都有了很深的感情。读Saint Girons先生嘲讽国人的种种,很不能容忍;看翟华长辈(不知性别不好称呼)这篇以牙还牙之作,倒也愿意不自量力就某些章节作些探讨。

(1)作者在第二章提到“厕所”(toilettes)在法语中是复数的问题。其中关于“因为在法国要连续找好几个厕所才可能找到一个干净的”的猜测让我忍俊不禁,实在妙哉!
关于到底为何“如厕”要说成“aux toilettes”,而非“a la toilette”,法国人是这样跟我解释的。中世纪的时候,法国宫廷里的女人穿的裙子叫做“la toilette”,依此寅生出“faire la toilette”就是“se laver”,“梳妆打扮”的意思;“l'eau de toilette”指香水,因为这是梳妆打扮时化妆间(Cabinet de toilette)里用的水,而不是初学者容易想象成的“厕所里的水”。

那个比利时人把“我要上厕所”说成“je vais a la toilette”,要是给法国人听到,恐怕又会多出一个关于比利时人的笑话,说比利时女人用的都是“l'eau de toilettes”。法国人最喜欢开两种人的玩笑,一是金发女郎(les blondes),一是比利时人。

(2)第三章作者提到法国人“对各式各样的颜色本身也有偏好”,枚举了不少法语里与颜色相关的习惯用语。窃以为我们中国人在这一点上跟他们很有得一拼。作者举例说“法国人挤兑人时最重的一句话就是指摘他人分辩不出颜色:"自己是色盲,还夸夸其谈!"(parler comme un aveugle des couleurs)”,那么我们挤兑人时,不正是用的“不分青红皂白”,“看朱成碧”么?类似用颜色来表达意思的例子就更多了,俗一点的如“面红耳赤”,“青面獠牙”,“白面丹心”,雅一些的如“妃青俪白”,“红衰翠减”,“绿肥红瘦”。

另外,作者还提到了法国人专门把国旗上的蓝叫成"国王蓝"(bleu roi)。我倒是真的辨别不出这种“国王蓝”和别的蓝色有什么细微差别,我只知道法国国旗上的三种颜色,白色代表国王(le roi),蓝色代表人民(le peuple),红色代表鲜血(le sang)。由于我想象力比较丰富,突然想起法国人关于贵族的一种说法:贵族都有蓝色的血(Des gens nobles ont le sang bleu)。。。呵呵,蓝血人也。。。仿佛有点跑题了。

(3)第四章“数字迷惑”写得惟妙惟肖,我看了拍案大笑,前俯后仰,深有同感。在此忍不住摘录一二,以飨本blog读者。

“要说法语数字还真简单。70说成60+10(Soixante-dix),71是60+11……以此类推79就是60+10+9。那么,80该怎么说?如果以为是60+20那可就太没有想象力了,我们法国人不光会加法,还会乘法,所以80就是4x20(Quatre-vingts)。到了说99,那就要用得上三则运算了:4x20+10+9(Quatre-vingts-dix-neuf)。我不知遇到了多少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就是在念到了99的时候决定放弃法语学习的。”

“也许是为了进一步迷惑外国人,法国人念电话号码不像我们习惯一个数一个数地念。比如61718098,法国人不是念成6-1-7-1-8-0-9-8,而是两位两位地念61-71-80-98。如果法国人告诉你他的电话号码,你可听好了:60+1,60+11,4x20,4x20+10+8。听法国人说电话号码,你刚记了一个4,后面突然冒出来个20,所以得赶紧把4涂了,改成80,精神始终处于准亢奋状态。”

作者还说到“你要问法国人两周是多少天,14天?错了,法国人认定两周就是15天。”为此,我专门询问了一个法国人,他说“quatorze(14)”念起来比“quinze(15)”长。用他的原话“c'est une absurditée comme il y en a dans toutes les langues...”。

我由此想到中国人关于数字一个很不精确的说法。我在法国的时候,跟朋友聊到“十月怀胎”。我坚持认为妊娠期是10个月,十月怀胎么,难道成语还能有错。可是法国人用科学告诉我,其实怀孕只怀9个月的。。。我依然不信,逼得朋友只好翻开大百科全书使我信服。后来想想,难道中国人算的是阴历?

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还得出了另一个结论。如果那个法国佬哪天对你说"A tres bientot,j'espere"(我希望不久以后就见),那意思实际上就是说:他再也不想见到你了。”,这个结论我就不敢苟同了。理由很简单,当年我通过面试后,面试官跟我说的就是这句“A tres bientot,j'espere”,之后我拿到了那个实习。还有就是,实习正式开始前,每次和tuteur(英语里的mentor)通email,他结尾都用“A tres bientot”,希望在很近的将来就能见面。

(4)作者在第六章开头如是说“假如桌上面包筐里放着一跟baguette(长棍面包),你想取其一段食而啖之,如何下手是好?诸位,注意了:你千万不要想当然拿出手中的刀子矜持地去切一小段。正确的方式是伸出左手(假如你是右撇子的话)捉住长棍,五指钳紧,然后右手跟进,卡住面包的尽头,再然后左手下旋,右手上旋,将面包拧将下来。”,恕我直言,就我接触到的法国人家,绝对没有这样的规矩。要说礼貌,最礼貌的做法是长棍面包上餐桌前就已经分段切毕。如否,主人在餐桌上替客人切面包也是很礼貌的做法。至于作者提到的出处“对此,1899年出版的一部《生活之术》(Regles du Savoir-Vivre)有这么一个解释:用刀子切面包,其碎屑可能会飞起弹进客人的眼睛,甚至落到夫人裸露的肩膀上,造成困扰和尴尬。”就更不具说服力了。这本书的出版要追溯至1899年,当时的法国人总体精神文明水准还不高,尚需要这样的书来礼教愚民,现在全法国已经不大有人再把这种书捧在手上研究了。很多繁文缛节,其实也都与时俱进,有了变化。

法国近来有一位著名的富有的老太太(une tres vielle, tres riche, tres royaliste dame),名叫 La Baronne De Rotchilde,还在那里不知疲倦地给人传授礼仪课程(cours d'etiquette),仿佛几年前还出了本类似的书,成了贻笑大方的人物(elle fait rigoler tout le monde)。

(5)作者在第七章记述了在家乐福买菜时的遭遇。的确,法国人对外国人的冷漠,傲慢,无理我也遇到过的。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我的体会是:一,越是文化程度低的法国人越对外国人不友好;二,法国人普遍对外国女性表现得更友好些。特别是亚洲小姑娘,在法国很讨人喜欢的啦,吼吼。

(6)“时空凝滞”中作者说PPDA年老弥坚,这个现象在法国可谓典型。我初到法国时就发现,怎么出名的法国流行乐手都是中年人。。。那个Johnny Halliday都五六十岁了,唱到他儿子都成名了还频频出镜。不过不可否认不少老歌手至今仍屡有佳作问世,JJ Goldman可算其一。

关于法国人害怕穿堂风,我没听说过。作者更说“今年法国酷热,居然活活热死了上万人。我猜想与法国人特别是老人们惧怕"气流",不肯开窗,也不肯安装空调有关。”,这恐怕就有点不厚道了。气流之说闻所未闻,恐怕是我孤陋寡闻。而法国去年酷热致死无数,确是因为遭遇了几十年未遇的高温,而法国人家里一般只有暖气设备,不安装制冷的空调(据我观察,可能蒲扇也没有一把)。

(7)作者的第九章专门评述法国人的“自傲”。法国人的确自傲,他们渊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不弱的国力也的确给了他们这种自傲的资本。正如我们都为自己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而深深自豪一样。“他们喜欢喜欢法国的人”,我们喜欢喜欢中国的人。

谨摘此章中的一条,让我看了感觉有点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慨:他们是世界上唯一在“禁止吸烟”标志下吸烟的国民。。我在中国的市级大医院亲眼看到医生在病人跟前抽烟,上前质问,得答曰“医院只是不提倡抽烟,又没有禁烟”。。。而这,在我们的国度,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法国的火车,饭店大都设禁烟区,而公共场合公然在禁烟标志下抽烟的人,三年来我没有看到过。

(8)最后的“结束物语”,恕我没看懂那个“1984年夏天在法国贡比涅的一个欢迎外国新生的鸡尾酒会上”的片断。但作者“虽然刻意渲染,但是本文没有也不是要和法国人"算账"。只是想在冷嘲热讽之中找寻一点有趣味的文化差异,而已。”的目的应该是达到了。

作者说Saint Girons的文章“尖酸刻薄,用语直言不讳、阴险恶毒、夸大其词,对中国人竭尽极尽挖苦嘲讽之能事”,那么作者这篇礼尚往来的美文也不愧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典范了。

Posted by claire at January 31, 2004 12:47 PM

Comments

这片写得真好!

Posted by: mvm at November 10, 2004 05:15 PM

Post a comment










Remember personal 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