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1, 2005

看书

标 题: 听大师讲美术名作
时 间: Sat Mar 29 00:01:52 2003
点 击: 112
最初,只知道傅雷是一个很棒的翻译家。傅译罗曼·罗兰,译作中的登峰造极之品。《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我最爱的一部小说。
后来,看到了一本书——《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才知道傅雷远远不只是一个翻译家。这本书来自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傅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美术史时讲稿的一部分。我对美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但这本小册子却牢牢地吸引了我。读者本书,就有如听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在讲课。所有与他所介绍的美术作品有关的历史、背景、宗教、哲学、音乐、文学,他都旁征博引、一一道来。很羡慕他的学生,能够欣赏到如此精彩的课。(我一直都觉得,上好的老师的课,不只是学习,更是欣赏。)

标 题: 仙乐飘飘
时 间: Wed Apr 23 20:01:50 2003
点 击: 76
忽然想起了《流亡曲》,雷马克的小说。这是我在初二时读的小说了,但至今我仍能很清楚地记得书的扉页上写着:没有根而生活,是很需要勇气的。
小说写的是一战时很多流亡者的生活。他们为什么流亡我已经不记得了(我从来都记不清与历史、政治有关的东西),只知道他们没有护照,在各国的边境间穿梭躲藏,他们面临的是饥饿、监狱甚至死亡。很多流亡者聚集的阴暗潮湿的屋子中,所有的人都愁眉不展,除了好奇的孩子依旧东看看西瞧瞧不懂大人的悲伤。孩子看到了一把小提琴,热切的要求小提琴手为他演奏一曲。正在对其他人说“一切都完了”的已陷入绝望的小提琴手当然不会有心情来演奏,但他最终还是答应了孩子的请求。
柔美的琴声驱散了人们心头的阴霾,如同一道阳光射入屋中,给人们以温暖和希望。所有的人都沉浸在音乐中,悠扬的旋律为他们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争的幸福天堂,包括小提琴手自己也忘记了悲伤。小说的主人公路德维希·寇恩——一个几近绝望的年轻人——也被音乐陶醉,发出了来自内心的呐喊:“我决不罢休!生命是疯狂而甜蜜的……”(我实在是记不得这一大段的独白了,只记得他说到了边境森林里微小生命火花的摇曳,说到了希望)
音乐似乎总扮演着希望天使的角色。光数数电影中的音乐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了:《肖申克救赎》中有莫扎特陪伴着安迪,《美丽人生》中奥芬巴赫的《船歌》也回响在集中营里,《音乐之声》中更是只要有音乐就会有奥地利军官一家的欢乐……

p.s.
现在我才知道原来让大家都陷入恐慌的,不只有战争,疾病也会这样。
当我昨天从上海回南京时我尚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可当晚上去药店发现温度计、口罩、预防药、消毒水全都脱销,当上小百合看到从现在起所有学生不许离宁的通知时,我承认我是真的怕了。当所闻所见全是有关非典的时候我难免会心慌。
忽然就觉得原来我们的天空中也有一大片的乌云。仅仅在一个月前,伊拉克战争爆发的那一天下午,我还在享受着玄武湖畔的阳光,感叹生活的平和安宁。我以为我们能一直拥有这样的美好,却没想到除了战争,还有一些可怕的东西是我们避不开的。
心慌归心慌,生活还是要继续的。想到自己去上海五天一直都没能练琴,于是取出小提琴。也怪,当琴弓触弦的一霎那,我就不怕了。虽然琴声依旧如锯木头般难听,但心情却已平静下来。自己练完琴后放cd听,特意选了一些很悠扬的曲子,如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马斯勒的《泰伊斯冥想曲》,让柔美的旋律充溢我心。然后就真的不怕了,不管室友在一旁读给我听网上多少条真真假假的消息。然后就想起了《流亡曲》,想起了路德维希·寇恩和那个小提琴手……


标 题: 回归
时 间: Wed Feb 4 09:29:44 2004
点 击: 110
昨晚笔记本进水,用电吹风吹干后开机仍滴滴直响,吓得赶紧关机开始盘算修一下需要花多久,然后就开始郁闷没有本本的日子怎么办。
想想自己对本本真是依赖得可以了,所以一开始竟有些手足无措。但看到那一书架的书时就安心了。是呀,很多书上都蒙尘了,不玩电脑我就可以好好静下心来看书了。高中时语文老师说:“每年读掉一本书,那这一生下来也积累了很多了。”当时的我每周一本闲书,自然对这样的话不以为然。但现在却发现这也并不是很容易的,大学这几年看书越来越少,精读的大部头几乎没有,倒是网络上的快餐吃了不少。很难想象号称要当图书管理员、梦想着要开一家自己的小书店的我居然对书会这么冷落了。
除了看书,没有电脑的日子我还可以多多和朋友打打电话聚聚会,可以画画做手工想出各种希奇游戏来玩,可以多多跑户外去晒晒太阳或者晒月亮……
当然,没有电脑后,我一定会每天按时睡觉再不熬夜。
今天早晨再一试,本本居然又工作正常了。长舒一口气之余,居然有一丁点儿失落。昨晚想得好好的那种回归原始的生活,我还会自觉去过吗?


标 题: 贝壳
时 间: Tue Mar 9 21:52:14 2004
点 击: 141
想起写贝壳是因为今天买了一本席慕蓉的书,《意象的暗记》,这一套书高中时买了
三本,今天终于找到了最后的四分之一。此书中有一篇短文《贝壳》,是最早让我认识席慕蓉这位细腻多才的女子的文章。
第一次到海边,是在厦门。在沙滩上捡贝壳,捡起,不满意,扔了;再捡,再扔……
如是再三,只留下了不多的几枚,当时看来也只是矮子中挑将军而已。但当我回到家,一枚枚细细把玩时,却发现每一枚都有不经意的细节让你忍不住赞叹,让你不忍放手。于是就开始后悔那么多被我扔了的宝贝。最后挑了一枚纯白的有着优美曲线的贝壳碎片做了个胸针,经常用来搭配亮黄色的衣服。
还有一枚海南捡回来的同样小小的贝壳常被我用来陪伴仙人掌。喜欢在机房电脑旁放
一盆仙人掌,配上一枚贝壳,美其名曰“大海和沙漠”。一年半来,机房地点变了,仙人掌也换过一盆了,但这枚白色底有嫩黄和浅绿条纹的贝壳始终被我小心的保护着。
我的百宝箱里还有四五个大一些的贝壳和海螺,有北戴河的老同学托人捎给我的,也
有大二那年的生日礼物。一直都觉得小臭鼬那次真是很慷慨的,两个放在书桌上修身养性的海螺,就在我生日那天到了我手中。记得有一个长得像可爱多,总想让人咬一口。握在手里,看着那些奇妙的曲线和斑点,还有釉亮的光泽,就在想换做我,可是断断舍不得将它们送人的。(臭鼬你看到这里若窃笑不已说这算啥俺们那旮贝壳多得是,那我……就收回这几句话吧)
最后还是帖上席慕蓉的文字吧,比我的啰嗦要值得读得多呢

==============贝壳=======================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迥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
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的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
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小居中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
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
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标 题: 书卷间的游走
时 间: Thu May 13 22:03:35 2004
点 击: 152
行路,读书,向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路走多了,看书时就常会有遇见故友般的亲切; 书读多了,把对文字的敏感带到旅途中,装载见闻的心灵的行囊将会因此而满满当当。读游记、有浓厚乡土风情的小说散文,就是在书卷间的游走。一直想写一些文章,关于那些我读过的书,和那些我去过或是没去过的地方。在动笔前会把书找出来温习,结果或者是看得忘了时间,或者是写下的文字太过苍白让我觉得愧对原作的精彩,于是统统删除。
可终究还是痒痒,忍不住想把那些我看过的关于行走的好书和那些神往已久的地方一一列出。

罗布泊
余纯顺遇难的地方。1997年,由一百个都市人组成探险旅游队,徒步罗布泊荒漠。原以为这样的活动作秀的成分大过于真实的体验,但刘沙的《有限背叛》纠正了我的偏见。所谓背叛,是指人们对于久住了的地方的离弃,对另一种境界的向往;但这样的背叛是有限的,在荒漠中,象征着城市的炊烟会带给你归宿感,让你感到自己终究要回归都市。薄薄的一本册子,记录了一百个人十多天的荒漠体验。这种体验是实实在在的,经历过艰辛,接近过死神,感受过苍穹下毫无遮掩的自己的本色。16岁的少女,70岁的老先生,富翁,名人,普普通通的工薪族,每个人的罗布泊之行都有不同的故事。不由得想,如果我去,我的故事会是什么?

西藏
还是余纯顺。他的两本书《孤身徒步走西藏》和《风雨八年日记选》,还有一本相册,曾在我床头伴随了我的高二一整年。书中一些片断如他在后藏大草原上的遐思,我总爱一读再读。然后,翻看印刷精美的相册,找到蓝天白云绿色大草原的照片,出神的看,直到入睡。

湘西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让人神往不已。虽然我游过芙蓉镇,很失望,但那要怪旅行团不解风情的旅行安排。总有一天,我要独自上路,去找寻翠翠和她爷爷的渡船,还有河岸的一溜的木船,还有那片橘园……
我还要提到一个人,祝勇。一位心思细腻的男子,用他的温柔敏锐去捕捉每一个细节。他的书《凤凰——草鞋底下的故乡》,追寻着沈从文的足迹来描写湘西;而我,则是顺着他的脚印来了解沈从文,了解这些淳朴的小镇。

阿坝
《阿坝阿来》,书名有点怪。其实,阿坝是四川西面的藏族羌族自治州,阿来,就是作者,一个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人。他说因为汉语不是母语,所以他对汉字反倒多出了一份敏感,就比如提到“清脆”这个词,他就仿佛听见玻璃破碎的声音。凭着这样一份敏感,再加上藏族民间传说的滋养,他的小说将古老的阿坝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时间也只想起了这几本书,等回家后对着满满的书柜再来回忆来补充吧。抛砖引玉,大家都来推荐你们看过的与行走有关的好书:)


标 题: 读书,读书
时 间: Thu Dec 2 18:41:41 2004
点 击: 144
总是自诩为爱书之人。曾经印过一套藏书签,在每一本书中都夹了一张。书签上有两句话:家藏千册劳翻晒,胸存万卷凭吞吐。老爸看到了就问我:那你属于哪一种呢?我说一半一半吧。老爸不以为然:一半?说你家里有五百本书到是差不多,可你胸中有五千卷?我笑答:非也。我是只用翻不用晒,只能吞不能吐。
北区三角地上在办书展,吃饭时路过就去看了。却惊觉昔日的那个连夏令营午间休息都会溜出旅馆跑到书店的小书虫,现在看到那么多书,却不太有拿起来翻看得兴趣了。那些生活励志什么奶酪卡耐基之类的书是不屑看的;经典名著喜欢的早就看过收藏了,没看过的却不知怎的觉得已经错过了看这些的时间;当代的小说散文是不会在这样的书展上买的,只有在书店里坐下看上大半觉得不错我才会买下;再排除那些教材、影视杂志,剩下的就只有文史哲类那些特别安静的书了,安静到让我想起小时候老爸备课的那个书香满溢的小隔间。我原本应该是喜欢这些书的啊,可现在却总是最多翻看个序言就放下了。甚至对那些我熟悉的名字也是如此。常常会觉得这些东西我读不懂。可是,早在五六年前我就已经在看了呀。唯一的解释就是现在的我已经没有闲暇来看这些需要花一点时间才能看完的书了。
其实上上周我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真不想让自己这么早就失去读书的乐趣,于是在学校书报亭订了文汇读书周报,这份陪我读过高中两年的课间时光的报纸。一拿来就看到那些熟悉的名字:黄永玉,冯亦代……每天中午啃个苹果看两页报,倒还真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干脆到邮局去订了2005全年的。期待接下来每天有它陪伴的日子。


Posted by elfe at March 21, 2005 01:43 AM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member personal 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