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2004年的元旦:03年的回顾 | Main | 解放了,站起来了,当家做主了 »

January 14, 2004

读书

我的电脑硬盘上,有个目录叫E-Book,其中又细分为两个:IT方面,纯粹是读书

读专业方面的书,或是被动地要应付考试,或是主动想提高技能,培养sense(比如我近期开始每周买经济观察报,是为了给自己增加点business sense),充实自己的知识层面(比如我读西方建筑,是为了旅游的时候带着知识看景色)。凡此种种,无不或多或少带有功利性。我们显然需要读这样的书,但在我看来,这不能称作“读书”。

读书是个什么概念?

最早的读书,是从小时候读“少年文艺”开始的。妈妈拿回家一摞一摞的少年文艺,全都放在家里钢琴的琴凳里。我每次看完一本,就放回去,再找新的来看。少年文艺是小开本的,每个月都出一期。虽然印刷得远远没有现在的少儿读物那么考究精良,但是它作为我的启蒙读物,内容丰富,质量上乘,每每读得入迷,一直看到日光渐暮,才被妈妈喝令出去找小朋友玩。

读少年文艺的时候,经常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是新的成语。我总是跳过生词读下去,大致猜测读音和意思。以后逐渐遇到多了,在新华字典confirm一下,自己也就慢慢会灵活运用了。当时没有人教过我读书应该这样读,后来长大才发现,学习外语的时候,这居然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好办法。


中学里是读书的黄金时期。

读徐志摩,读钱钟书,读金庸,读王晓波,也读琼瑶,也读席娟。
读泰戈尔的飞鸟集,吉檀迦利,读三个火枪手,汤姆大叔的小屋,读红与黑,读飘。
这些书大多是上历史课地理课,甚至语文课,偷偷放在桌肚里看的,记得有一次读儒勒凡尔纳到入了迷,结果被历史老师收了去,课后愤愤追讨,差点跟着老师误入男厕所。。。

杂志也是不可少的,好的杂志有萌芽和读者。我看读者的时候,读者还叫“读者文摘”,后来由于跟美国的同名杂志起了冲突,才更名为“读者”。萌芽则是属于新文学青年的,我从中体会到零星的丝缕,后来便成了当时交大求索杂志社“当代文学”版的的责编。这两本是我当时的固定读物,每期必买。

中学里还写过日记,写诗。刻意地写得很文学,时而模仿意识流,时而玩玩深沉。还兴致盎然地和闺中密友交换着看。现在回想当时对文学的种种热情,心里竟寻到些许感动。


从某一个时刻开始我便不常读书了。一开始以为这个时刻应该划分在高考,后来发现这个划分不够一针见血。真正的分界应该在我上网的那一年,那年我高二。

上网之初沉迷于当时的东网聊天四室。认识一群至今保持联系的网友。这些网友的来历很集中,大多毕业于上海为数不多的几所重点高中,后来成为与我同届的交大复旦学友。后来基于web的聊天不能满足我们,就转移到mirc的黄鹤楼,再后来,大家掀起一股做网页热,我的“楚楚有约”也便是那时候建成的,那是我的第一个个人网站,放在当时的 http://chuchu.163.net ,可惜现在那个空间早就没有了。

上网占去了我太多的时间。

== 开好电脑,ICQ, MSN, Yahoo Messenger, QQ 一个个开过来,好像如果我不登陆到即时聊天软件,我就被世界隔离了,我就消失了,不存在了。
== 这些软件都启动好了,都显示online了,邮箱一个个check:hotmail的,yahoo的(两个),sjtu的,ecl 的,现在还多了个微软的。
== Email都check好了,把IE打开:高中校友录,bbs,心北的留言板,法国朋友的留言板,同事们的blog,这些也要一个个看过来。。。

于是每天只是开一下电脑,就要by default用掉半个小时。。。如果本来就有事情要查,随便google一把,一不小心就又掉进信息的海洋,扑腾扑腾,再也找不到回头的岸。终于安静下来的时候,打开那个“纯粹是读书”的文件夹,哐啷嘡一个信息提示:某人向您发出即时消息。。。

今天考完网络,回到寝室,本来的打算是什么都不干立刻睡一觉,然后起来看看自辨。不料计划不如变化,我不小心碰到了键盘,待机的电脑自己连上了msn,我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上bbs看了看。。。结果就是一直到现在我还没睡觉,我还没翻开自辨的书,而cClairE已经上了十大的第一名。。。

这些时间,无论是睡觉还是读书,都比在bbs上灌水有意义,虽然灌的时候,我很享受过程的乐趣。

Posted by claire at January 14, 2004 03:06 AM

Comments

google上找少年文艺,找到这 :-\

Posted by: sting at October 19, 2004 12:36 PM

Post a comment










Remember personal info?